彙整: Monthly

無需爭辯

我花了一年的時間嘗試說服林蓉,想讓她相信上帝真的存在。我告訴她,這美好的世界肯定是由一位設計師創造而成,道德律也必定有其制定者,但她都不為所動。後來,當我閱讀羅馬書1章時,注意到其中提及,人人都知道「上帝的永能和神性」,但凡說自己不知道的,其實都「無可推諉」(20節)。後來,林蓉再次提起這個話題時,我立即想起這些經文。

林蓉問我:「韋教授,你為什麼相信上帝?」

我反問她:「那妳呢?妳不也相信嗎?」

她說:「噢!」在那一刻,她突然意識到自己內心深處是相信上帝的。幾個月後,林蓉選擇相信耶穌!

當然,並不是每個人都會有這樣的反應。我們需要聖靈的幫助,才能向耶穌敞開心門,不再抵擋真理(約翰福音16章7-11節)。但其實每個人都知道上帝存在,曉得祂的大能與公義(羅馬書1章20、32節)。

這樣的認知能讓我們避免與人爭辯,因我們不必向人證明他們早已知道的事,壓力自然就解除了!我們可以坦然詢問對方相信什麼,幫他再買杯咖啡之後,又繼續跟他談話。或許這樣的對話會讓他感覺像是鞋裡進了石子,最終他會把石子抖掉,接受基督為個人的救主。當我們謹記,人們心中早已知曉真理,就會明白無需與人爭辯,而是儘管與對方做朋友。

韋陌格,《靈命日糧》作者

當人們思考相信耶穌是否合理和實際時,會遇到很多棘手的問題。這個月我們會探討護教學,學習以聖經真理來護衛我們的信仰。這篇專題文章以及5月1、8、15和22日的靈修文章都有談到這個主題。

根除怨恨,綻放饒恕

我不想帶著怨恨成長,但卻常因膚色遭人排擠。學校有位老師甚至只叫我「那個人」。這會引發什麼結果呢?就是怨恨。那時我雖已認識耶穌,但還是覺得受到傷害,內心滋生怨恨,如野草般「生出來擾亂」(希伯來書12章15節)。

我愛上帝,也相信祂愛我,可是怨恨阻隔在我和上帝之間。我已忘記聖經的教導:「要追求與眾人和睦,並要追求聖潔;非聖潔沒有人能見主。」(14節)

那時候,我心中充滿種族仇恨,甚至無視使徒保羅的教導:「一切苦毒、惱恨、忿怒、嚷鬧、毀謗,並一切的惡毒,都當從你們中間除掉」(以弗所書4章31節)。那麼,該怎麼做呢?上帝提供了三種方式:

把你的怨恨交給祂。求上帝根除我們心中的怨恨。上帝對我說:「饒恕。」那麼,應該怎麼做呢?

求上帝教導你。饒恕不是一個行動,而是一個過程。聖經學者史密德(Lewis Smedes)認為,饒恕並不是要為冒犯者找藉口,而是表示「我們要得著上帝的醫治」。那該怎麼做呢?

倚靠聖靈的大能。上帝在我們裡面的工作成為祂的見證,如使徒行傳1章8節說:「但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,你們就必得著能力;並要⋯⋯直到地極,作我的見證。」

當上帝在我們的生命中動工時,怨恨的根能轉而開出美麗的花朵。的確,我們的心田需要常常除草,上帝的愛能將怨恨轉變成恩典。

雷翠霞,《靈命日糧》作者

聖經教導基督徒要學習饒恕,正如上帝在基督裡已饒恕了我們。然而,當我們很難饒恕他人時,究竟該怎麼做呢?這篇專題文章以及4月1、8、15和22日的靈修文章都有談到這個主題。

休息是恩典!

我躺在床上輾轉難眠,為這一週要做的事憂心忡忡,家人、朋友,甚至是我不熟悉的人都需要我的幫忙。一連四個晚上,我都看著時鐘轉到凌晨三點才睡著,並在清晨六點鬧鐘驚醒下開啟新的一天。我對丈夫咆哮,大聲命令兒子並催促他趕快上車。我不記得開車載他去上學,但卻永遠忘不了,在我精疲力盡暈倒在操場之前,看著他的老師關上教室的門。

朋友載我回家,並答應在我丈夫下班回家前幫我照顧兒子。鄰居也為我禱告並陪著我,直到我醒來(八小時後)。

上帝知道祂兒女的憂慮、懼怕,並記掛著許多想要做的事。祂也知道我們多麼迫切需要休息放鬆,好恢復身體、情感、精神和心靈的活力。

在詩篇62篇,大衛說:「唯獨等候上帝,我的心才有安息」(1節,新譯本)。為了得到完全的恢復,大衛需要靜默並倚賴這位值得信靠的上帝,因祂是全能的盼望賜予者、拯救者和保護者(5-7節)。大衛也敦促眾民「時時倚靠」上帝,在祂面前傾心吐意,這顯示了大衛堅定仰賴上帝以及祂的大能(8、12節)。

上帝的本意並非要我們因憂慮或滿足他人的需求,而被壓垮,祂乃是要讓我們知道祂是信實可靠的。當我們相信祂持續的同在及大能時,我們就可以藉著休息來敬拜祂。這真是上帝賜予我們無價的恩典啊!

鄧書琪,《靈命日糧》作者

在忙碌的生活中,我們可能會忽略休息的意義和重要性。然而,這是上帝在創造人類時的一個重要設計。這個月,我們會進一步瞭解「休息」這一主題,並思考上帝所賜的這份恩典。這篇專題文章以及3月1、8、15和22日的靈修文章都有談到這個主題。

撥亂反正的國度

在登山寶訓中,耶穌讓我們看到在祂國度裡生活的一些基本原則。然而,因為這些生活原則與這個世界所追求的生活方式完全相反,所以有些學者認為,耶穌的教導顛覆了世界的思想,祂就像離經叛道的君王,而祂的國度就像亂了次序一樣。

其實,真正離經叛道、亂了次序的是這個世界。正是社會文化的價值體系和思維模式,顛覆了世界的思想。

耶穌在登山寶訓一開頭就談到八種福氣。這些觀點令人覺得不可思議,更是挑戰我們的思維與價值觀。

我們需要有正確的觀點來糾正世界亂了次序的看法,而耶穌為我們提供撥亂反正的觀點。祂在登山寶訓一開頭就談到八種福氣,也就是所謂的「八福」(馬太福音5章3-12節)。這些觀點令人覺得不可思議,更是挑戰我們的思維與價值觀。耶穌看為有福的,世人卻看為愚蠢。試想,誰會把虛心、哀慟,或是受逼迫稱為「有福」呢?但耶穌會這麼做,祂說:

虛心的人有福了,
  因為天國是他們的。
哀慟的人有福了,
  因為他們必得安慰。
溫柔的人有福了,
  因為他們必承受地土。
飢渴慕義的人有福了,
  因為他們必得飽足。
憐恤人的人有福了,
  因為他們必蒙憐恤。
清心的人有福了,
  因為他們必得見上帝。
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,
  因為他們必稱為上帝的兒子。
為義受逼迫的人有福了,
  因為天國是他們的。

人若因我辱罵你們,逼迫你們,捏造各樣壞話毀謗你們,你們就有福了。應當歡喜快樂,因為你們在天上的賞賜是大的。在你們以前的先知,人也是這樣逼迫他們。

耶穌所談到的八福,並不能讓我們與這位君王建立關係,或進入祂的國度取得子民的身分。八福描述的是那些已經進入這位君王的國度,要按祂心意生活的人。哀慟的人之所以蒙福並不是因為哀慟,而是因上帝以安慰來回應他們的哀慟(4節)。耶穌說的並不是一種交易,而是給予眾人盼望和期待,讓人們知道在哀傷中,上帝能給予一切的安慰。

在耶穌這個撥亂反正的國度裡,祂保證無論我們遭遇何種困境和患難,祂都能帶領我們渡過。當我們明白福氣並非來自生活環境,而是來自這位關心祂子民的信實君王,我們便能開始活出撥亂反正的生活。

柯貝爾,《靈命日糧》作者

我們要如何成為在登山寶訓中,耶穌所說的有福之人呢?這個月我們將探討馬太福音5章3-12節中八福的內涵,想想有哪些特質的人是上帝賜福的對象。這篇專題文章以及2月1、8、15和22日的靈修文章,都針對這個主題加以論述。

受苦的奧秘

人生充滿了大大小小的苦難。有些是因為自然災害,造成整個社區蒙受生命財產的損失,人人陷入憂傷和愁苦之中。有些是出自人類的罪惡,對世界造成深遠的影響。還有一些是個人因素,影響個人或家庭。當這些苦難發生時,人們都有一個共同點,就是極力想要理解苦難及其發生原因。

約伯記描述了約伯遭受極大的苦難。若你讀到第38章,看到上帝終於打破沉默時,相信你會期待在人類為何受苦的問題上得到明確的答案。但相反地,故事來了個大轉折,上帝並沒有給約伯答案,只是提出了許多問題。其實這些都是科學問題,涵蓋動物學、天文學和氣象學的領域,顯示了上帝對所有的受造物擁有絕對的主權。

約伯站在全能的上帝面前,啞口無言。他想知道「為什麼」,但上帝的回應卻是「誰」。這讓我們明白:如果上帝能以如此奇妙莫測的方式管理宇宙,那麼即使生命中的奧秘令人費解和困惑,我們仍然可以信靠祂的慈愛和智慧。雖然我們並不曉得未來上帝會為我們,或是為我們正面對苦難的至親做些什麼,但我們知道你我可以全然信靠祂。

當你面對受苦的奧秘時,不妨從38章開始,閱讀約伯記的最後幾章。你會發現上帝值得我們信靠,祂是終極的安慰者。

摘錄改編自柯洛宜(Roy Clark)撰寫的探索叢書《當你無言以對時》。

我們在這個世界所經歷的苦難是痛苦且難以理解的,但我們知道上帝能藉著苦難使人得益處。這個月我們會探討苦難如何帶領我們得著上帝的盼望和應許。這篇專題文章以及1月1、8、15和22日的靈修文章,都有談到這個主題。

說鼓勵的話

亞伯拉罕.林肯榮登民意調查的榜首,成為美國史上最受歡迎的總統。他除了在總統任期內面對許多挑戰,畢生都在對抗憂鬱症和神經衰弱,就像年輕的時候,他的鄰居們就相當關注他,防止他自殺。

那麼,林肯如何面對這些挑戰呢?在他被刺殺的那晚,他的口袋裡塞滿了各種剪報,其內容都是讚揚他,並盛讚他的領導才能,以及他所帶來的積極影響。

我們都需要鼓勵。希伯來書10章23-25節說:「要堅守我們所承認的指望,不至搖動,因為那應許我們的是信實的。又要彼此相顧,激發愛心,勉勵行善。你們不可停止聚會,好像那些停止慣了的人,倒要彼此勸勉。既知道那日子臨近,就更當如此。」

以弗所書4章29節說:「污穢的言語,一句不可出口,只要隨事說造就人的好話,叫聽見的人得益處。」試想像,若我們能在家中、教會和社區裡活出這教導,會帶來什麼改變呢?

當謹記千萬別單獨而行!希伯來書10章25節警誡我們,不要停止聚會。耶穌並非獨自一人而是召集一群人,與他們一起生活和事奉,並且要求祂最親密的朋友們,在祂最需要時與祂一起守望禱告。如果耶穌需要那樣的支持,我們也同樣需要!

在我們一起踏上這段旅程時,讓我們積極地彼此鼓勵,不讓任何人獨自前行。

摘錄並翻譯自珍妮.雷.阿姆斯特朗(Jenny Rae Armstrong)所著的Words Matter

我們可以如何在信仰中彼此鼓勵?這個月讓我們透過思想聖經中的智慧和上帝信實的愛,來探討如何在基督裡彼此建立。這篇專題文章以及12月1、8、15和22日的靈修文章都有談到這個主題。

無私的服事

安妮看了一眼食堂裡未開封的食物,然後又看了看唯一能幫我為八十人舉辦早餐活動的義工。時間緊迫,她意識到我們的需要後,馬上帶著微笑過來幫忙。

在我們攪拌麵糊和翻動煎餅時,我得知安妮正在照顧患失智症的母親。她也說,當天早上她請看護來照顧母親,讓自己有些空閒時間,但她很樂意放棄難得的空檔時間來幫助我們。

安妮無私的付出反映了耶穌服事人的態度。其中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例子是在最後的晚餐中,耶穌放下憂慮為門徒洗腳。祂深知自己很快會面臨身體、精神和情感上極大的痛苦。儘管如此,祂仍關心門徒的需要,並教導他們重要的一課。

當耶穌準備為門徒洗腳時,祂放棄了被人服事的權利,就像祂輕易地脫下自己的外衣一樣(約翰福音13章4節)。儘管在所有人當中,耶穌的地位最為崇高,祂是明智的拉比,更是道成肉身的上帝,但祂卻放棄自己的權利,跪下擦拭門徒老繭上的污垢,洗淨他們酸痛的雙腳上的灰塵。過後,祂說:「我是你們的主,你們的夫子,尚且洗你們的腳,你們也當彼此洗腳。」(14節)

耶穌向我們展示了無論是在大事或小事上,願意放下自己,甘願作僕人來服事他人是最有意義的。讓我們倚靠上帝的能力學習服事他人,並引導他們認識耶穌。畢竟,耶穌「並不是要受人的服事,乃是要服事人,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」(馬可福音10章45節)。

史珍妮,《靈命日糧》作者

我們應如何效法救主耶穌去服事別人呢?這個月,我們會探討如何在耶穌的愛和大能中,更關注別人並且更完善地服事他們。這篇專題文章以及11月1、8、15和22日的靈修文章都有談到這個主題。

活得自由

信主的人常常在「順著聖靈而行」與「放縱肉體情慾」之間苦苦掙扎。只有兩個方法能解決這個難題。第一個是與基督同死,並與上帝同在;第二個是放棄掙扎,向肉體情慾屈服,而我們必須避免選擇後者!

我們與肉體的爭戰能不至絕望,是因為我們已不在罪的權勢之下。在羅馬書第6章,保羅解釋了為何罪不再有權柄轄制我們。我們若與基督同死,就是脫離了罪(7節)。雖然罪不再作我們的主(14節),但卻仍真實且強烈地吸引人犯罪,不過我們無須向它屈服。

罪曾經轄制我們,但在基督裡,我們不再是罪的奴僕。我們一生都在掙扎是要順服聖靈,或是要順服從前管轄我們的罪和情慾。我們要繼續選擇順從聖靈,因為我們現在是屬基督的人了。

我們與肉體的爭戰不至絕望的第二個原因是,有一天這場爭戰將會結束。就如在以弗所書1章13-14節保羅所說,聖靈是一個印記,表明我們屬乎基督,也是我們將來的憑據。我們知道被聖靈充滿的人將來有一天會完全改變,得著嶄新的復活身體,我們也將永遠完全脫離罪。

聖靈在我們的生命中與你我同在,指向了一個榮耀的未來,再也沒有罪惡、痛苦或羞恥,就像上帝榮耀的兒女一樣。

摘錄並翻譯自康恩施所著的英文探索叢書(Live Free: A Fresh Look at the Fruit of the Spirit)。

我們應如何活在聖靈的大能中呢?這個月我們主要探討,讓聖靈的果子反映在我們心裡和生活中的意涵。這篇專題文章以及10月1、8、15和22日的靈修文章都有談到這個主題。

教會:上帝的子民和產業

當我們聽到「教會」這個詞時,通常會聯想到一棟實體建築物。然而,按照我們所讀到的聖經章節,我們會想到這是指「人」而不是「地方」,是指「信徒」而不是「建築物」。的確,「教會」一詞的希臘原文(ekklesia)意指「聚會」,並且在新約裡多數是指主耶穌的信徒在某個特定的地點聚集在一起。

上帝與教會特別的關係和祂為教會所定的計劃,反映在用來形容教會的詞語和描述裡。如彼得前書2章9節說:「惟有你們是被揀選的族類,是有君尊的祭司,是聖潔的國度,是屬上帝的子民,要叫你們宣揚那召你們出黑暗、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。」彼得的論述令人聯想到,在舊約裡上帝向與祂立約的子民所說的話(見出埃及記19章5-6節)。此外,凡相信基督的人都能歡喜進入由一群蒙憐恤的人所組成的大家庭中(彼得前書2章10節),且被稱為「親愛的」(11節)。

對信徒之間的相交來說,這意味著什麼呢?這些被上帝視為寶貴的人應當彼此珍惜,互相關愛。就像其他新約的作者一樣,彼得用「彼此」一詞來強調,我們應當如何與他人互相聯繫。彼得前書4章8-11節提到,屬於上帝家中的人應當「彼此切實相愛,⋯⋯互相款待,不發怨言」(8-9節),並用他們的恩賜彼此服事,使上帝在凡事上得榮耀(10-11節)。

簡恩德,《靈命日糧》作者

什麼是教會?成為教會的一分子對你我而言有何意義?我們在這個月探討教會(基督的身體)和其功用,以及上帝如何建立教會。這篇專題文章以及9月1、8、15和22日的靈修文章都有談到這個主題。

關愛家人

無論在哪裡,有多累或多忙,喬恩每晚七點都會打電話給她年邁的母親。如果因某種原因無法通話,喬恩也一定會發短信給母親讓她知道。儘管每天重複這麼做並不容易,但喬恩還是很樂意,因為她愛她的母親,不想讓她擔心。

當我們的孩子還小的時候,我和丈夫在較遠的地方買了房子。然而,在孩子開學之前,我們還未能搬家。我們明白若等開學後再轉校,孩子會很有壓力,因此有兩週的時間,我費勁地從家裡開車送孩子到新的學校上課,然後再到我的辦公室。回程也是如此,因為我想儘量減少他們的壓力。

不論我們已婚還是單身,或是否有孩子,我們都有機會向身邊的人表達關愛,包括祖父母、父母、兄弟姐妹、侄子和侄女。因為上帝先愛我們,祂藉著聖靈使我們有能力愛我們的家人和其他人(約翰一書4章7-21節)。哥林多前書13章4-7節提供了一些準則:

愛是恆久忍耐;愛是滿有恩慈;愛是不輕浮無禮;愛是不自私自利;愛是不輕易動怒;愛是不懷怨記恨。

愛家人,滿足他們的需求,是上帝賦予我們的責任(提摩太前書5章8節),包括供應身體、精神、情感和靈性的需要。

因著上帝對你的愛,你在這個月能向誰表達關愛?想想你能用什麼方法鼓勵別人,立刻採取行動吧!

柯愛莉,《靈命日糧》作者

家庭既可以帶給我們快樂,也能讓我們感到痛苦。這個月我們專注於討論上帝所賜的家庭,以及如何好好地愛家人,包括配偶、孩子、父母、兄弟姐妹和其他家庭成員。這篇專題文章以及8月1、8、15和22日的靈修文章都談到了這個主題。

在主裡歡慶頌揚

多年前,有100個高壓除臭炮被安裝在一個大城市的垃圾場裡,這是數百個發臭的垃圾填埋場之一,已成了公眾日益關注的焦點。這些除臭炮距離垃圾場超過50公尺,每分鐘噴灑大量的除臭劑,好讓香味能浸透腐爛的垃圾堆。但不論噴灑了多少的除臭劑,那些香味始終無法完全掩蓋這問題。

就像使用這些除臭炮一樣,大衛王也曾嘗試掩蓋自己所犯的罪。大衛與拔示巴犯了姦淫,串通謀殺她的丈夫之後(撒母耳記下11章1-17節),以沉默、欺騙和外在的敬虔等「除臭劑」來掩飾自己的罪行。但大衛最終無法忍受心裡的罪疚感和上帝定罪所帶來的痛苦,而向上帝祈求憐憫和屬靈的潔淨。他禱告說:「上帝啊,求祢按祢的慈愛憐恤我,⋯⋯我向祢犯罪,惟獨得罪了祢。」(詩篇51篇1、4節)

大衛在上帝面前坦白陳明自己的罪惡,並且認罪悔改(32篇5節)。上帝赦免了大衛王的悖逆,並讓他重獲喜樂(5、7節,51篇12-15節)。大衛就像一瓶被搖晃了的汽水一樣,心中不斷湧流對上帝的讚美,並且教導他人有關上帝的饒恕。大衛王在認罪與悔改後,才歡慶頌揚。

當我們犯罪後,試圖掩蓋罪惡是徒勞無益的。我們的悖逆行為無法隱藏,但當我們認罪悔改時,上帝會將罪除去並留下祂恩典及赦罪的馨香之氣。祂會使我們重得救恩之樂,讓我們能在祂的同在裡再次歡慶頌揚。

魏馬文,《靈命日糧》作者

歡慶頌揚上帝美好的恩典是什麼意思呢?這個月我們來看看頌揚上帝給予我們的寬恕、救恩以及其他的恩典意味著什麼?這篇專題文章以及7月1、8、1522日的靈修文章都有討論這個主題。

超乎想像的慷慨

一年多來,69歲的布蘭達·瓊斯(Brenda Jones)一直在等待肝臟捐贈的名單上。隨著時間的流逝,她很擔心移植手術可能無法及時進行。所以,當布蘭達得知很快就要輪到自己時,實在雀躍不已。但當她得知有個年僅23歲的女孩正等待肝臟捐贈,否則生命垂危時,布蘭達便不計個人得失,毅然地放棄了優先權。她說:「若是我看著這個女孩就此死去,我也無法坦然地接受肝臟移植手術。」慶幸的是,醫院後來也為布蘭達找到另一位捐贈者,她和那個女孩都完成了換肝手術。

當我們看到有人完全不顧自身利益為他人付出,不免令人驚嘆。而耶穌為那些謀害祂的人犧牲自己的生命,又讓世人白白地得到赦罪之恩,祂那令人超乎想像、慷慨捨己的事蹟,更使人訝異!我們實在難以理解這種不計個人得失的寬大胸襟。

更讓人困惑的是,耶穌一再鼓勵我們來跟隨祂,並效法祂的榜樣。整本聖經都在呼召我們,要甘願為人謙卑捨己,像耶穌一般(腓立比書2章1-11節),也要慷慨地愛人,如同耶穌一樣(約翰福音15章9-17節)。這些邀請可能會要我們更改既定的行程,或支付一些超過預算的費用。或許這也意味著,我們必須放棄追求聲望,或放棄對生活品質的種種渴望。這看似難以做到,但每當我們鼓起勇氣跟隨耶穌時,就會發現自己正逐漸擁有這種超乎想像、慷慨待人的生命。

郭惟恩,《靈命日糧》作者

上帝賜給我們生命、赦罪之恩和各樣恩典,表明祂是那位超乎想像、慷慨待人的上帝。那麼,在上帝眼中,什麼是慷慨呢?這個月我們要來探討,如何在上帝和他人面前過一個慷慨付出的生活。這篇專題文章6月1、8、1522日的靈修文章都談到了這個主題。